7月26日,媒體誤傳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尚福山23日在一個論壇公布了有色金屬行業“十二五”規劃草案。
當天下午,尚福山向媒體表示,其提及的僅是2009年底已完成的“十二五”有色金屬行業發展思路研究。尚福山透露,2009年工信部曾召開會議,要求多個行業研究各自的“十二五”發展思路,有色金屬行業正是其中之一。對有色金屬行業實施“總量控制”,引發了市場最多的關注。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協會提出,至2015年,十種有色金屬產量控制在4100萬噸以內,并按照產業技術政策全部淘汰落后產能。
不過,此次“誤傳”引發的巨大反響,卻折射出這樣一個現實:中國有色金屬行業仍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而其中最吸引市場關注的是對氧化鋁電解鋁產能的控制。
從目前國內的鋁產能看,根據相關機構的調研數據顯示,2009年年底中國電解鋁的總產能已經達到2000萬噸/年(當前國內運行總產能超過1800萬噸/年)。而根據目前了解到的新建項目,至2010年年底中國氧化鋁產能將達到4200萬噸/年,同時未來三年仍將有超過500萬噸/年的電解鋁項目和800萬噸/年的氧化鋁項目建成投產,因此控制產能的任務非常嚴峻。
相關機構認為落實此規劃的關鍵是調結構。調結構是轉變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實現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需要。調結構勢必要淘汰落后產能。以電解鋁為例,根據之前發改委要求淘汰100KA及以下電解槽的要求,2010、2011年中國將有接近160萬噸/年的產能淘汰,而這對于產能控制效果相當有限,因此預計國家將更加嚴格的執行鋁行業的落后產能淘汰計劃,例如擴大落后產能的范圍,將電解槽淘汰的電解強度提高至160KA或者200KA,將增加110萬噸/年或者200萬噸/年的淘汰產能。
但是僅僅依靠中央政府對于落后產能的淘汰并不足以完成規劃,相關機構認為“十二五”規劃中期國內的電解鋁產能必然將超過2000萬噸/年的規模,而之后中國并不占優的電解鋁成本將成為限制我國電解鋁發展的主要障礙。正如俄鋁最近在上海向媒體宣稱的,“中國電解鋁平均生產成本在2100美元/噸,而俄鋁只有1700美元/噸”。我們并不對這些數字進行評論,但是從全球電解鋁的成本曲線來看,中國電解鋁企業的成本大多處于中高段,而隨著中東等能源豐富且低廉地區電解鋁大型項目的不斷投產,中國在全球競爭中將處于極為不利的局面。而有色協會此次對于2015年中國鋁表觀消費量的設定在2400萬噸,而即使2000萬噸/年的產能完全開啟,中國也將進口400萬噸電解鋁以補充國內鋁錠缺口。因此相關機構認為未來五年中,鋁內外盤比值將重新拉大,接近鋁錠進口盈虧比值(根據目前的到岸升水及匯率測算當前為8.3附近)。中國將成為電解鋁進口大國,低成本的進口鋁錠沖擊下使得部分高成本的電解鋁產能被迫淘汰,以此達到產能控制、結構調整的目標。
氧化鋁產業也較類似,年初中國鋁業宣稱將淘汰100萬噸/年的落后氧化鋁產能,受制于中國國內鋁土礦資源偏緊,各地對于氧化鋁新建產能的建設都出現了控制的趨勢。同樣的中國氧化鋁企業的成本在全球成本曲線中大多屬于中等偏高水平,缺乏成本優勢將是限制中國鋁工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也正因此,大力發展再生資源,對于全球最大的鋁消費國來說是真正的長遠之計,“再生精煉銅和再生鋁、再生鉛產量占當年精煉銅、電解鋁、精煉鉛產量比例分別達到40%、30%和30%以上”。600萬噸/年的再生鋁產量并不算一個奢侈的目標,根據相關機構的估算,當前國內鋁合金錠的月產量超過40萬噸,而隨著國內鋁消費進入回收周期,國內廢鋁供應量的增加將保障再生鋁產業的發展。